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摘抄賞析

| 新華

寫讀書筆記時會產生新的思考,有利于發(fā)現新問題,研究新問題。那要怎么寫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摘抄賞析呢?這里提供一些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摘抄賞析,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摘抄賞析篇1

在孩提時候就明白蘇東坡,可是,真正認識蘇東坡是讀了《蘇東坡傳》之后。

做為詩人,“大江東去浪淘盡”他文采飛揚,談笑風生;作為官吏,“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他嫉惡如仇,愛民如子;作為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他樂觀豁達,清逸曠遠。

蘇東坡的一生,命運坎坷,仕途崎嶇。但這不能阻礙他。王安石得勢,幾乎所有忠良賢能之士都棄官而去。蘇東坡在連上三書之后不出預料的被貶,但他絕不所以退縮他將新政的不滿與缺陷訴諸筆端去所以得罪了當權的群小,遭到逮捕,險些喪命。但他說:“若遇飯中有蠅,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繼續(xù)對他進行迫害。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他屢遭貶嫡。甚至被貶蠻荒之地海南島

可是那些群小自認可打倒蘇東坡的措施卻沒使那些小人到達目的。蘇東坡guǎnlǐ之處政通人和,他頗受百姓愛戴。他處處為百姓著想。練習瑜伽,研究佛道,與高潔之士相交,訪山水,與高僧相研佛道。林語堂筆下這樣評價這位文壇巨子:“蘇東坡始終富有青春活力。他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并沒變成尖酸刻薄?!?/p>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蘇東坡一生清貧但一世為人坦蕩。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我一世榮華富貴卻也不可能有蘇東坡半分的安逸。他們的生活充斥著算計與仇恨。其實所謂權力,所謂地位可是過眼煙云,轉眼不見,又何必太為權財所困,落得一世罵名。

在《蘇東坡傳》的序中,林語堂先生寫到“我寫《蘇東坡傳》并沒有什么異常的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如果林語堂先生寫蘇東坡傳是以此為樂,那么讀《蘇東坡傳》也是一種歡樂。能夠從字里行間讀出人物的個性,品嘗人物的喜怒哀樂,并從他的事跡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啟示。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摘抄賞析篇2

《蘇東坡傳》,非簡單之流水帳,更非采用“春秋筆法”,而是林語堂先生閱讀超多資料,包括蘇東坡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后所著的傳記。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與蘇東坡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然為何其言己了解、喜愛蘇東坡,而又能將《蘇東坡傳》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

觀蘇東坡一生,無法不對其才智贊嘆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一不是其才智的體現。

蘇東坡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后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yī)少藥的海南之后,對朋友僧人參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yī)藥,京師國醫(yī)手里,死漢尤多?!币源藖砀嬷笥巡槐負鷳n。

蘇東坡是熱愛生活的。其余不必說,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樁。他自我研究烹飪之法、自我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后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東坡是感情豐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凄婉哀傷。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銘》和《悼朝云》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之后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東坡是剛直的。盡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群烏未可辨雌雄”,后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后,即寫詩兩首,隨后自我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蘇東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無數,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對其關愛有加。盡管不如意事眾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時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稱為過得歡樂呢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說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摘抄賞析篇3

第一次有這么強烈的感覺想要去了解一個人,而這感覺是在聽了樊登老師為林語堂先生所著的《蘇東坡傳》一書的解讀,像是腦海中缺失了一塊,而這塊缺失正需要“蘇東坡”來補缺。

正如樊登老師所說的國人是誰不知道蘇東坡的吧,大師學者自不必說,幼兒孩童也能來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即使是不識字的也會知道有道“東坡肉”吧。

現代教育教學中重視的“家庭教育”,倡導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等理念,在蘇軾的家中完美的體現了出來。蘇軾的父親蘇洵在兒子出生前是沒有讀書識字的,但就是這樣的一位父親以身作則不僅教育出了蘇軾蘇轍這兩個極其優(yōu)秀的兒子,與其子并稱為“三蘇”,更是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三席之地。同時蘇軾的母親也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大家閨秀,對蘇氏兩兄弟的影響也是非常之大。蘇洵的妻子教兒子讀《范滂傳》,小東坡就問道:“母親,我長大后做范滂這樣的人,您愿不愿意?”母親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難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嗎?”是啊,對于孩子的教育鼓勵和引導是必不可少的,而這些在蘇家有個完美的體現,也應該就是這樣父慈母愛的環(huán)境,才會造就出蘇軾那多才多藝,天真純樸的性格吧。

林語堂先生說:要了解一個已經死去一千多年的人,并不困難。而我們要了解蘇東坡最直接有效的便是他的詩了。丙辰中秋,歡飲大醉后,東坡想念子由,才會有后世晚輩,流傳至今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而我個人則更喜歡《水調歌頭》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豁達。用”兄友弟恭”來形容子瞻子由兩兄弟是再貼切不過了,進入仕途,東坡去陜西上任,弟弟蘇轍一路相送,即便東坡先生在作古前還交待兒子說,他的墓志銘由子由來寫,而蘇洵和妻子的愿望也是希望他們兩兄弟如此這般相互扶持的吧。所以才會給兒子們取名“軾”、“轍”。

鋼鐵硬漢心中也會有自己的一份“繞指柔”而感情細膩的東坡先生一道《江城子》讓我們切身感受了一把“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的茫然和“相顧無言,惟有淚兩行”的思念,王弗小姐是幸福的,因為她嫁給了蘇東坡,而在蘇家做個下人,也是幸福的。因為“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自己雷鳴,敲門都不應,依仗聽江聲“,自己被關在門外不僅沒有暴怒,反而覺的這是個難得的機會,能聽到夜晚的江聲,這就是蘇東坡。

一個人的修養(yǎng)與適應能力,往往在逆境中更能有完美的體現,蘇東坡被幽居苦寒之地黃川,環(huán)境特別差,可環(huán)境沒有壓倒他,不僅自己自足,下地種田,更是寫下了大量的詩作。

”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包括二度被貶至嶺南,還樂觀的說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和蘇東坡生活在同一時期的人們也是幸福的,因為有蘇東坡的詩給了他們希望與生存下去的勇氣。

活在當下的我們更是幸福的,因為我們有幸識得“蘇東坡”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摘抄賞析篇4

涼風吹透扉頁,螢火婉轉指尖,手中的書本微微泛黃,蒼勁的字氤氳著墨香。我走進歷史深處,猛抬頭,卻看到了你。

你生活在一個承平日久,危機四伏的時代,求變圖新的呼聲與努力不斷高漲,又不斷被無法更改的制度弊端所扼殺,你懷揣著“奮厲有當世志”的儒家思想,充滿了“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胸襟坦蕩,正氣凜然,不向任何權勢低頭。你想成為這昏昏之世的昭昭之雷,驚醒昏聵的統治者,救活苦難的國與家。然而,事與愿違,你卻在這紛繁錯亂的局面中碰得頭破血流……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得意時,你是譽滿京城的新科進士,赤紱銀章的帝王之師;失意時,你是柏臺肅森的獄中重囚,是啖芋飲水的南荒流人。然而“成固欣然,敗亦可喜。”你處順境時不驕惰逸樂,在逆境中能隨遇而安。

“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蹦闼娜沃轁缮?,戰(zhàn)饑荒,驅疾疫,急民之所急,雷厲風行,政績卓著。盡管已經年過半百,盡管已在政壇之中飽經風霜,但你對于國家和民眾的摯愛始終沒有淡漠,你所淡漠的只是個人的榮辱得失,所厭倦的也只是無休無止的恩怨爭斗。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心境恬淡的你,將一切得失榮辱、升沉起伏視若浮云。你能在艱難困苦之中豪氣不墜,亦能在富貴名利之中堅定自我。迫害和打擊沒有消磨你,致君堯舜,匡世濟時的政治熱情,亦沒有斫傷你批判現實,敢為天下先的勇銳之氣。

我想像你一般,做奮發(fā)向上的少年,養(yǎng)浩然之氣,攜凌云之志,赴星河之約,上九天攬月;做志存高潔的少年,以蕙草為心,蘭葉為質,胸懷皎月,不媚于世俗,不讒言富貴;綻放光華,為泱泱之中華再添流光溢彩。

歷史的煙云淹沒不了你的音容,更無法抹去你留給我們的文化、精神與風骨。

人生不如意又如何?前途渺茫又如何?“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笨v使人生多風雨,卻越千難萬阻,破陰霾迷霧,不畏浮云遮眼,翱翔天地間,萬古流芳。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摘抄賞析篇5

小時候不求甚解地背過“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道不明為何身在廬山中就不能識其真面目。慢慢地,我讀出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沉痛凄涼,領略了赤壁當年的風云迭起,也曾在中秋月圓之時,有著“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完美祈愿。

作為蘇東坡的半個老鄉(xiāng),一向以家鄉(xiāng)東坡故里眉山為傲,不滿足于僅從詩詞作品中了解這位歷史人物,于是我翻開《蘇東坡傳》,跟隨著一代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的筆觸,從質樸而睿智的文字中,品讀蘇東坡坎坷而偉大的一生。

全書以時間為序,共分為四卷:童年與青年、壯年、老年、流放歲月。該書不是單純地講蘇東坡在什么時候,做了什么事,寫了哪些作品,去了哪些地方,而是在講述蘇東坡生平事跡的同時,分析宋史,闡明當時多變的政治時局和復雜的人物關系,并附有其他相關人物典型事跡的敘述,或正面彰顯,或側面烘托。可謂是由講史以寫人,由寫人以傳道。

的確,人物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是分割不開的,僅寫人物則不足以動情,單寫背景則頗顯空虛。作者的生花妙筆,在北宋厚重的政壇風云畫卷上敘寫著蘇東坡一生的詩情詞意。

“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海日睛?!保弧叭松教幹嗡?,應是飛鴻踏雪泥。”

蘇家的家風淳厚優(yōu)良,父母賜予了蘇東坡童年良好的詩書教育,他少年才俊,高中科舉,壯志凌云,才華縱橫,在中國文壇上一向擁有著有無可替代的高位。作者在傳記中也對蘇東坡的才華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贊揚:“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作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碧K軾兼修儒、釋、道,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方面都到達了登封造極的程度,他還大膽地嘗試釀酒、制墨,修煉瑜伽術,亦同歷代眾多文人、君王一樣追求著長生的境界。

42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