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放假安排來了!2024年元旦、春節(jié)、清明節(jié)、勞動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和國慶節(jié)放假調休安排公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4全國放假一覽表,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一、元旦:1月1日放假,與周末連休。
二、春節(jié):2月10日至17日放假調休,共8天。2月4日(星期日)、2月18日(星期日)上班。鼓勵各單位結合帶薪年休假等制度落實,安排職工在除夕(2月9日)休息。
三、清明節(jié):4月4日至6日放假調休,共3天。4月7日(星期日)上班。
四、勞動節(jié):5月1日至5日放假調休,共5天。4月28日(星期日)、5月11日(星期六)上班。
五、端午節(jié):6月10日放假,與周末連休。
六、中秋節(jié):9月15日至17日放假調休,共3天。9月14日(星期六)上班。
七、國慶節(jié):10月1日至7日放假調休,共7天。9月29日(星期日)、10月12日(星期六)上班。
自古以來,人們都強調春節(jié)作為一年開端的意義?!渡袝ご髠鳌分姓f:“正月一日為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币馑际钦f,正月一日是一年的開端,一月的開端,一日的開端。
“年”是時間的單位,一年365天,春夏秋冬周而復始,稱為一年。大約在西周時期,年就由谷物成熟之義引申為表示時間的詞了。并且,“年”和“春”常常聯(lián)系在一起。古時候,人們根據(jù)二十四節(jié)氣安排生產(chǎn),人們習慣將春天看做是一年的開始,有諺語“一年之計在于春”,說明春季對人們的意義重大,既是一年之始,又要力爭有一個好的開頭、開門紅。
一是通過端午節(jié)鑄造中華民族凝聚力。
端午節(jié)是全世界華人的節(jié)日,通過紀念屈原等一系列活動可以培養(yǎng)人們對中國文化的價值認同,增強人們的敬祖意識、親情意識、家庭觀念、愛國精神,從而形成中華民族的向心力。
二是通過端午節(jié)促進和諧社會建構。
端午節(jié)體現(xiàn)了人與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理念。賽龍舟、吃粽子、走親訪友、外出游玩不僅使人們親近自然,身心放松,也使人們增強了親情、友情,愛情,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特別是在科技發(fā)達,自然環(huán)境不斷惡化的情況下,端午節(jié)可以使人們樹立“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從而更好地尊重自然,保護環(huán)境,促進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是通過端午節(jié)喚起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端午在自然節(jié)氣上雖曾被視為“惡日”,但中國人卻有生生不息的創(chuàng)造精神,依靠自己的智慧戰(zhàn)勝邪惡,從而化兇為吉,化惡為善,化丑為美。過去端午佩飾中的健人、豆娘、艾虎、畫額、長命縷都是人們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的美的事物。今天,人們依然需要美的生活,只要我們有一顆愛美之心,就會用雙手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美好世界。
據(jù)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是兩個不同的節(jié)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jié)。寒食節(jié)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中國的“元旦”這一概念,歷來指的是正月一日?!罢隆钡挠嬎惴椒?,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tǒng)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春季一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冬季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季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又以冬季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從漢武帝起,規(guī)定春季一月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睗h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于:“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jié)序,此為之首?!钡挠涊d。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tǒng)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nóng)時,從西歷,所以便統(tǒng)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guī)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稱為“元旦”。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nóng)歷的正月一日叫做“春節(jié)”,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并沒有正式公布。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布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在就職誓詞中,孫中山以“中華民國元年元旦”為結尾。這就是中國“元旦”的來歷。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歷。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qū)別夏歷和公歷兩個新年,又鑒于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恰在夏歷正月初一的前后,因此便把夏歷正月一日改稱為“春節(jié)”,公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jié)日。
每年1月1日,標志著新一年的到來,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為“元旦”,俗稱“公歷年”、“陽歷年”或“新歷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