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讀后感范文
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學習了汽車公司技工學校黨委分發(fā)的《梁家河》一書,這本書記錄了總書記在梁家河7年的知青歲月。在讀完這本書后,深深被書中的內(nèi)容打動,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一心為民謀福利的初心,埋頭苦干的實干精神,刻苦學習的勁頭。我深深感受到習近平主席今天的成就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
1.喜歡讀書,充滿對知識的渴望
書中講到,習近平主席在梁家河知青的歲月,從北京特意帶了兩箱書到延安,在那個年代,下鄉(xiāng)當知青是去吃苦的,沒有功夫去讀圣賢書。這在當時很多村民都不理解,但就是因為這些書,成為了他融入當?shù)匦』锇榈那瞄T磚,書中的內(nèi)容給村里的娃娃們走向美好前程的向?qū)?。讀書帶來很多快樂,從書中收到啟發(fā),通過讀書開拓思維,正是這些書籍給梁家河帶來很多新的思路。習近平回憶說"那個時候,除了勞動之外,一個是融入群眾,再一個就是到處找書、看書"。他在鄉(xiāng)村教師那兒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紅與黑》、《戰(zhàn)爭與和平》和明清時代的課本;從退伍軍人那里借到了《林海雪原》、《野火春風斗古城》。他還想方設法尋找莎士比亞的作品。事實上,他自己從北京帶來的書就不少。比如《十萬個為什么》、《三國演義》、《水滸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靜靜的頓河》、《母親》等,看完這些書,他并不知足。習近平曾在采訪時說:“陜北高原給了我一個信念,也可以說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軌跡。經(jīng)過了陜北這一人生課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其實,習近平無形中也教了梁家河很多東西。
2.融入群眾,敢于吃苦
當年的陜北乃至全中國生產(chǎn)力落后,勞動基本上全靠"使蠻力",生產(chǎn)工具落后,也沒有勞保用品。在打壩造田時,沒有手套保護,習近平和老鄉(xiāng)一樣,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來,手上全是泡。第二天還得照舊干,泡磨破了就開始流血,直到后來手上磨出了老繭。我們很難把這樣的勞動場面與一個插隊的稚嫩知青聯(lián)系起來,但這就是年輕時的習近平。農(nóng)歷二三月,陜北冰雪剛剛?cè)诨?,氣溫依然很低。當時習近平在寨子溝打水墜壩,他卷起褲管光著腳,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最忙時要從清晨干到深夜。人們對干活不"撒奸兒"的習近平豎起了大拇指:"好后生"!當時的陜北窯洞里,不僅有虱子、跳蚤、老鼠、蝎子,甚至還有蛇出沒。露天廁所,夏天有蚊蠅,冬天寒風刺骨。貧瘠的土壤,干旱的氣候,落后的"老镢頭"、沒有彈性的木扁擔,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糧食不夠吃,柴火經(jīng)不住燒。在極餓極饞的寒冬臘月,習近平和他的小伙伴生吃過豬肉。就是這么苦,習近平都曾經(jīng)做好長期在梁家河生活的準備。
與今天的生活進行對比,我們要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要以高度的責任心、高質(zhì)量的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工作,培育出更多的大國工匠,為學院質(zhì)量強校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力量。